佛教經(jīng)典浩瀚如煙海,內容博大精深,在我國民間膾炙人口的孫悟空、豬八戒等人物來自古典名著《西游記》,其故事原型亦取自唐朝高僧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(jīng)之說。但是,佛教也有很多通俗淺顯的故事,通過生死的傳說,體現(xiàn)了佛教的教義。
文殊為四大菩薩之一,掌管智慧權。有位居士欲見文殊,選擇了一個吉日,大設飲食布施,并且擺設了一個高大的座椅,放在首位,等候文殊菩薩。結果,宴會開始之后,竟然有個又臟又丑的老人,大模大樣的走向高椅,并且旁若無人般坐了上去。這個居士看了很生氣,立刻把他趕下來。老人被趕之后,再坐上去,又被趕下來,共有七次。等宴會結束后,這位居士到佛寺點燈燒香,再次誠懇拜祭,希望能早日見到文殊。結果,當天晚上居士就夢到一個聲音對他說:“你怎么有眼不識文殊呢?今天你已經(jīng)趕走文殊七次了。文殊菩薩之道,就在平等心,所以他特別去測驗你是否能用平等心待人,你這樣勢利眼,怎么能見到文殊呢?”這個故事強調佛教的“眾生平等”,唯有這種平等心,才能領悟善的知識,并能進一步看出生死也平等。連生死都能用平等心看破,更何況對貧窮勢利呢!
《雜譬喻經(jīng)》中載,從前有位賢者,一生信佛,后患重病,不治而亡。其妻極為哀痛,久久不能自拔,經(jīng)常用很多美食上供。賢者在天上看到這種情況,覺得太過愚癡,也深感憐憫。所以,就化作牧童,到田間喂牛,忽然間牛猝然倒地而亡,牧童也頓時大哭,并且仍然喂牛吃草,引起很多人圍觀,并且笑他太傻,牛都已經(jīng)死了,還怎么喂吃草呢?何必太傷心?這時,賢者的妻子、孩子也聞訊而至。這個牧童就回答說,他才不傻,牛雖然死了,但起碼還看的見牛。然而,這位賢者早就死了,遺骨已經(jīng)埋到地下了,妻子還要供奉,還這么傷心,難道死者枯骨能有知么?賢者的妻子和孩子頓時被點化,擺脫了哀慟。這個故事提醒人們,應早日脫離消沉與悲情,早日用心積極的修佛與行善,才是紀念先人的正道。
《六度集經(jīng)》中有個故事,佛在做菩薩的時候,有次靜心修道,忽然衣服里面跑進一只虱子,佛抓到了這個虱子,但心生悲憫,并沒有捏死,而是輕輕地放在旁邊枯骨上。結果,虱子飽飽的在枯骨上吃了七日,七日之后,虱子也壽終了。經(jīng)過多世之后,菩薩修成了佛。有次率弟子傳教,卻碰到大雪,在大雪中,根本沒有任何人家。此時,忽然看到一座大院,有位長者等候布施,并且為佛及眾弟子提供了熱情的布施。第七天快結束,大雪仍未停,佛堅持應離去。等回到僧舍,弟子迷惑不解。佛便差遣阿難回到原來的大院,結果連仆人都態(tài)度傲慢,判若兩人。阿難問佛,何以如此?佛回答,因為,這原來是當年的虱子成了長者,所以盡心報七日之恩;等七日之后,報恩心意已經(jīng)了結,自然沒有原來態(tài)度。眾弟子才恍然大悟。這個故事顯示了佛教的輪回說和因果論,提醒世人,有生之年,應該兢兢業(yè)業(yè),愛護眾生。即使對小生命,也要有悲憫之心,才能種善因、結善果。
佛教作為一種“了生死之學”,非常重視臨終關懷。明朝憨山大師說:“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,即佛祖出世,亦為開示本大事而已,非于生死之外別有佛法,非于佛法外別有生死。”世俗之人在人生狀態(tài)上各有不同,所遭遇的人生事件各有不同,但惟有生死是相同的,眾生平等,都要經(jīng)歷這個過程。佛教于臨終關懷的重視,力求使世人擺脫面臨死亡時候的痛苦和恐懼?!段鞑厣罆分校瑢εR終者的正確態(tài)度有充分詮釋?!艾F(xiàn)在臨終中陰已經(jīng)降臨在我身上,我將放棄一切攀援、欲望和執(zhí)著,毫不散亂地進入教法的清晰覺察中,并把我的意識射入本覺的虛空中,當我離開這個血肉和合的軀體時,我將知道它是短暫的幻影?!币簿褪钦f,臨終者在臨終前那一剎那,應自我認清,原先血肉之軀,只是短暫幻影。如果本人做不到,其家屬應該有責任幫助其完成,才能助其向極樂世界往生。
諸多名家對佛教學說并不排斥,甚至有身體力行者。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便經(jīng)常與僧佛往來,如佛印等僧人就是他經(jīng)常交往的好友,其名“東坡”亦是“東坡居士”的簡稱,甚至替代了其原名而更為天下所知。現(xiàn)代文化大師李叔同,曾寫下優(yōu)美的詩句傳誦至今:“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。晚風拂柳笛聲殘,夕陽山外山。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一斛濁酒盡余歡,今宵別夢寒?!?于39歲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,號弘一法師。弘一大師曾言:“若病重時,痛苦甚劇者,切勿驚惶。因此病苦乃宿世業(yè)障,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,于今生輕受,以速了償矣。